刑法柏浪涛2023: 第七讲 客观(违法)阻却事由 (一)

贡献者回答刑法中客观阻却事由的第七讲主要讲述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精细区分。以下是关键内容的总结:

正当防卫:

定义:当面临不法侵害时,防卫行为符合五个必要条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适用对象:不仅限于被害人,对作为/不作为、故意/过失的区分,以及责任年龄/能力者的考量都表明其灵活且宽泛的适用性。主观因素:包括故意、过失、无责任年龄者和无责任能力者,对精神病患者或未成年人的轻微侵害,优先避免,必要时反击。防卫挑拨与相互斗殴:防卫挑拨下的攻击不被视为正当防卫,而是故意犯罪;相互斗殴中,除非有特殊防卫情况,双方一般不成立正当防卫。限度与特殊防卫:正当防卫的限度在于必要性与相当性,防卫过当责任可能减轻或免除;但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特殊正当防卫提供了保护空间。

紧急避险:

定义: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区别:正当防卫反击非法行为,紧急避险反击合法行为。限度:在于手段和损害的平衡,只要未超出必要限度,仍可能减轻责任。

总结: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都是客观阻却事由,但它们在起因、时间、认识等方面有所不同。两者都需在必要限度内实施,以避免过度损害合法权益。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事实情况和法律规定仔细区分,以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区别 (二)

贡献者回答紧急避险指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区别体现在:

1、危险来源不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有来自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比较广泛,不仅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行为,也可以是是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以及人的生理、病理的原因等。

2、实施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而紧急避险则是向第三者实施。

3、行为的限制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是出于必要,即使能够用其他方法避免不法侵害,也允许进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的实施则出于迫不得已,除了避险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4、行为的限度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既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而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则只能小于避免的损害,不能等于甚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关于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处理? (三)

贡献者回答首先,A牺牲别人的生命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个不成立紧急避险。

成立紧急避险要满足七项要求,其中一项就是牺牲的利益要小于保全的利益,而不能等于或大于,否则就超过了限度,避险过当了,要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A为了保全自己要牺牲B,并实施了行为,对于B来说,A的行为就是非法侵害,针对非法侵害进行防卫成立正当防卫。B虽然没有直接杀死A,不过A的死亡跟B的行为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是正当防卫规定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要保护的利益,本问题中,两者都是生命利益,是对等的,没有超过限度。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否则受害者家属不会善罢甘休,但会减轻处罚。

我很好奇会有上面这么一种情境,两人都面临同一自然灾害,A有生命危险,B却没有生命危险;A还要牺牲B才能保全自己。希望能够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

否则我猜测A、B都有生命危险,都想牺牲对方的生命来保全自己,只是A先动手了,那这时B实施防卫的目的就有两个,一是不受A的伤害,二是通过伤害B使自己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这时就不成立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只能是保护被侵犯的合法利益,如果防卫时还有其他目的,就不成立正当防卫了。

违法阻却事由有哪些 (四)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违法阻却事由: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正当业务行为、自救行为、被害人承诺、推定承诺、假定承诺、自损行为、危险接受、义务冲突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刑法柏浪涛2023: 第七讲 客观(违法)阻却事由。关于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村律帮网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